读《走向幻觉, 走向成熟》
# 第一章 走向交易者之路
# 学生股民
做交易是找死, 不做交易是等死。 --金融帝国
# 皇帝的新装
# 大师的结局
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念, 我们只能对一小部分真相视而不见. --金融帝国
# 第二章 概念解释
# 冰山原理
# 树形原理
# 巨变效应
当一切都已经顺理成章, 似乎永远都不会改变的时候, 往往巨变就会随之而来。 ——金融帝国
在我们熟悉的市场上, 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一特定时点的前后, 市场的特征变得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折点, 当然这个转折点可能是上涨与下跌的转折点;也可能是趋势与整理的转折点;还可能是任何信念的转折点.
我经常会遇到股民指着股票的历史走势图中某一箱形整理的阶段, 告诉我在这个阶段应该暂时放弃趋势思路, 而采取高抛低吸的策略。我通常会对他们说, 整理阶段之前肯定是趋势行情, 我们以上涨为例: 一次上冲就见顶为尖顶;两次上冲见顶为双顶( M 头), 三次上冲见顶为三重顶或者头肩顶。这说明整理行情在走出之前, 你不知道他是整理行情。而当整理行情真正走出来以后, 通常就意味着整理行情可能突然结束。也就是说, 更多的交易者都是根据短期经验来寻找规律, 并且迅速死在突然的巨变中. 从江恩的 4 次法则我们可以得知, 通常第四次的上冲会冲出箱体。按照我个人长期使用的趋势跟踪系统来看, 只要市场整理的幅度与我的趋势跟踪尺度正好吻合的话, 那么我的系统就会出现使我亏损的假信号, 而通常来说超过四次的假信号非常少见。当以逆势的敢死队思维进行高抛低吸的交易者已经出现获利效应的时候, 你跟他们学只能是为他们来买单。通常我会使用相反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情况。这方面的内容, 我们在后面的"学习效应"中再进行探讨。这里我要说的是, 当一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定式的时候, 往往巨变就会随之而来
# 恐龙效应
# 钟摆效应
# 高低错觉
强加给观众一个参照物,那么观众就会得出一个你所需要的高低评价。 ——金融帝国
在我看来,更多的交易者都不是趋势思维的信徒。他们不甘心当"傻子",而在任何一笔买卖当中都要考虑所谓高低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高低根本就不应该作为买卖的理由!对于我这样的趋势信徒而言: 只要上涨还在继续,那么多高都不嫌高;只要下跌还在继续,那么多低都不嫌低
也许市场除了有趋势特征以外,确实还存在整理特征。这就是所谓的负反馈,涨多了就要跌,跌多了就要涨。那好,我们就同历史比较,来迁就整理思维的信徒吧
股民通常都喜欢于卖高买低,这时对于个股而言就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股票越涨市场介入程度就越低,而股票越跌市场介入程度就越高。所谓市场介入程度,是指散户的参与程度。道理很简单,一只反复上涨的股票,曾经的持有者会因为价格高而卖出,同时持币者也不会买入找不到高点作为参照物的股票。我有点理解大多散户了,自己当了傻子不要紧,只要之前有更傻的人就行。事实上,任何一个点位买入股票,都有可能被套牢。但是买入上涨的股票就有可能成为最傻的人,而买入正在下跌的股票就会有之前的买入者肯定比自己傻。这就是人性丑陋的一面,就像老话说的"死了也要拉一个垫被的"
在那个庄股横行的年代,庄家反复利用散户这种心理弱点以及对高点的判断错觉。一只股票从 5 元涨到 10 元时,散户会越来越少,这时筹码流向庄家和趋势跟踪者手中。请注意,更多的散户不是趋势思维的信徒,所以无论如何股票怎么涨,敢于追高买入者都是少数,这样一来庄家无论如何都出不来。当股票一路上涨时,能够抛售的散户越来越少,所以越涨就越不费力气。如果庄家准备在 20 元实现成功撤庄的话,那么通常会拉高到 30 元、甚至 40 元。道理同样很简单,没有"打折效应",散户是不会当傻子的!坐庄并不复杂,从 5 元到 10 元完成吸纳,然后空拉到 40 元,之后的下跌就会不断的套牢抄底盘!当然随着股票的上涨,基本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变好,最低限度也会流传出来一些概念。可爱的散户朋友们,就会用折扣价格买入富有丰富概念的"优质股票"。按照常理来说,基本面通常是跟着股价走的。我们可以把基本面理解为 60 日均线,也就是说基本面的最高点通常落后于股价的最高点。当股价与基本面(60 日线)相交以后,股民就会有一种超值的错觉!如果股民习惯于将过去三个月的价格当作参照物的话,那么 60 日均线就成为了股民对于高低判断的形象表述!
# 对错悖论
- 对错的评价不应该是基于结果,而应该是基于原因。——金融帝国
- 如果一位交易者学不会如何正确区分"对与错",那么他将永远原地转圈而毫无进展。 ——金融帝国
- 在交易之路上,我们走的再慢都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必须确认自己是在向前走。 ——金融帝国
在我看来,交易者能否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取决于坚持"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能力。其中第一个"错误"代表自身交易策略带来的合理亏损,而第二个错误代表交易方向错误而出现的亏损。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稍后再详细探讨,这里我希望读者朋友们明白的是: 对于对错的评价应该是基于交易策略而不是基于结果
对于任何交易者来说,都必须找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交易绝对不是没有成本的不劳而获,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确定我们能够承担的成本是什么?然后,找到一种合理的策略来一致性的实现全部交易。这就是每一位交易者成长中找到的基石!
# 学习效应
市场是一位狡诈的老师,而交易这是一位愚钝的学生。 ——金融帝国
# 超市原理
# 复利悖论
# 鸵鸟现象
我是一位知道自己是在赌博的交易者, 而更多的人是自以为在作交易的赌徒! ——金融帝国
我们忌讳的通常都是真实存在事物, 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接受所以才忌讳。那么这里就说一下大多数股民们忌讳什么吧
首先, 是"怕亏情结"。大多的股民都不乐意于面对亏损, 很少有股民在交易之初就计划好亏损、更不用说把亏损设计为交易策略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否承认, 只要是做交易就有可能亏损!"盈利兑现、亏损挂起"虽然能够暂时的对亏损视而不见, 但通常未来都要承受更大的代价。既然与亏损对抗不会有什么结果, 那么我就想办法包容亏损, 用利润来对冲亏损。反正怎么交易都要亏损, 那么我与其被动的接受亏损, 还不如主动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去亏损。当我完成买入(开仓)交易以后, 全部的工作就是对亏损的控制。盈利嘛, 不用管它、随它去吧, 它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现在的我真得很轻松, 回头看看那些忌讳亏损的人, 他们活得真得很辛苦。一天我在股市里等人, 看到一位股民十分钟向他的同伴问了八遍"你说过两天能不亏损吗?"这种亏不起的心态,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上涨没他事, 下跌他肯定跑不了。其实学会止损只是初级标准, 然后要不忌讳亏损。当你明白"盈亏同源"后, 你就知道亏损本身就是最好的风险释放过程, 这时你会爱上你的亏损。如果亏损是你永远也不能征服的敌人, 那么为什么不将亏损包容、然后和他做朋友呢?我们可以不用同利润亲密接触, 但对于亏损我们必须形影不离的对他照顾有加。我绝对不是开玩笑, 交易的真谛就在于像常人对待利润那样对待你的亏损。
其次, 是"怕隔夜情结"。在期货市场上, 由于很多品种的定价中心在欧美, 所以晚上外盘的大幅度波动就很可能对交易者的隔夜持仓造成很大的风险。这种隔夜风险是确实存在的, 而且我至今也没有找到这种隔夜跳动任何概率上的偏向。这样一来, 在期货公司的怂恿下, 更多的交易者都把不持有隔夜单作为自己的交易规则。道理很简单, 很多交易者都曾经受到过隔夜跳空的伤害, 自然就不愿再涉及这块伤心之地, 而是陷入日内和重仓的误区。在日内的有限时间内, 交易者基本上不可能靠放长利润来实现大赔率。自然他们就只能掩耳盗铃的追求高正确率了, 通常最终的结果就是"领取整存"。事实上, 我曾经也经常受到隔夜跳空的伤害(一夜亏损 6 位数), 而且我深信以后也无法避免受到这种伤害。在我看来, 隔夜跳空只不过是一种噪音, 使得价格走势并非呈现连续波动的特征。那么理论上来讲, 止损幅度就应该有一个下限, 过小的止损幅度就是没有意义的。大的止损幅度自然就决定了仓位不能太重, 这样一来我就用轻仓的策略来包容这种隔夜风险
再次, 是"怕赌情结"。一般来说, 我同别人聊交易都是挺受人欢迎的。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反感我将交易同赌博.相提并论。如果市场上、甚至是现实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确定性的话,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两种选择, 要不我们就自己来制造确定性的幻觉, 从而生活在虚假的信念中;要不我们就正视不确定性、承认不确定性、接受不确定性、研究不确定性、合理的控制不确定性。遗憾的是, 更多的交易者宁愿活在幻觉中, 也不愿意面对不确定性。他们宁愿将自己的交易技术弄得模糊不清也在所不惜。这时交易者就不能使用确定的一致性交易方法, 毕竟任何确定下来的交易方法都会立刻被证实不具有确定性。所以交易者只好毫无章法、随心所欲的完成交易行为。交易者天真的以为, 众多具有不确定性的交易方法混合、搅拌在一起就能具有确定性。在我看来, 我是一位知道自己是在赌博的交易者, 而更多的人是自以为在作交易的赌徒!
最后, 是"怕错情结"。如果谁能不犯任何错误, 那么他将会快速的赚取整个世界。犯错并不可耻, 逃避错误才是最可耻的!所谓"怕错情结"是指, 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的倾向。很多交易者在还没有行动之前, 就找好了推卸错误的借口。其实明明已经做好了不可能改变的决定, 但还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支持, 那么就会继续征求其他人的意见, 直到有人能够支持他的观点为止。这样的好处在于, 当结果真的证实犯了错时, 即使不能少亏一分钱, 也能找到一个可以指责的对象。似乎对于他来说, 自尊心比钞票更重要!
# 圆木桶理论
# 点球原理
# 小蝴蝶的故事
# 损耗原理
# 依赖现象
# 绿草坪效应
# 焦虑原理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逐确定性, 认为只有得到确定性才能使自己感到安全。事实上, 确定性是不可能追求得到的。而只有意识到确定性并不存在时, 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 ——摘自《短线交易大师: 工具与策略》
人通常真的是不符合逻辑的。如果一个交易者不能战胜自己的心灵, 那么他的行为可能更注重确定性而不是利润。人的一生总是在追逐确定性, 认为只有得到确定性才能使自己感到安全。事实上, 确定性是不可能追求得到的。而只有意识到确定性并不存在时, 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焦虑原理最为主要的一个提示就是, 建议交易者放弃对不真实的确定性的追求
这种"焦虑原理"通常能够形成一种巨大的恐惧, 从而使得交易者可能无法挺过交易系统中付出成本的阶段。即使我们的交易系统是采用保守性原则, 来设计出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块, 从而保证账户资金的长期安全性。但是我们仍旧不知道成本具体需要付出到什么时候, 或者说还需要亏损多少钱才能熬过"交易的冬天"。这时交易者有可能在焦虑中, 放弃未来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利润的交易系统。正是这种也许明天就能够开始下一次的辉煌, 也可能还要继续亏损一段时间的不确定, 使得交易者心力交瘁。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在历史走势中测试系统的有效性, 但可惜我们无法测试出心理反应对"按系统操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当我们作系统测试时, 可以问自己是否能够承受 30%的资金回撤幅度, 但我们无法设想那一时点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 赌博原理
对于赌场而言, 赌博的结果具有微观不确定性, 以及宏观确定性。 ——金融帝国
对于赌场而言, 他与每位赌客的赌博结果是不确定的。但当他与足够多的赌客进行赌博后, 就能产生必然的利润。这种利润来自于赌博规则对于赌场略微的概率优势。也就是说, 对于赌场而言, 赌博的结果具有微观不确定性, 以及宏观确定性。甚至, 当赌场与足够多的人次进行赌博后, 最后收益率都能够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出来。并且赌博的次数越多, 计算得出的理论数字就与最终的实际结果越接近
# 第三章 基本分析
# 价格、价值与价值观
- 世界因观察者的不同而不同。 ——金融帝国
- 股市的上涨与其说是经济的好转,不如说是交易者更乐意于看到好的一面。 ——金融帝国
有意思的是,所谓价值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他不仅包括能够被经济理论认可的内在价值,而且还包括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价值。比如,炒作价值。1999 年小盘基金被炒作到净资产的数倍; 2007 年的认沽权证再度上演"废纸也疯狂"的一幕; 2000 年转配股上市被当作一种题材炒作……,有时我在想,什么是真理?任何事情被多次重复后都能成为真理!在大牛市中,配股被当作一种可以低价购买更多廉价股票的题材而被炒作;在大熊市中,配股被当作一种上市公司"圈钱"的手段而使投资者避之不及。配股这种现象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资者会用什么样的思维来理解。由此看来,坐庄的成败并不取决于对价格的操控能力,而是取决于对市场参与者价值观的影响能力
这时的价值规律将变为: 价格是所有参与者价值观的综合反映,绝对正确的价值观并不存在。价格作用于所有参与者的价值观,而所有参与者的价值观又会反作用于价格。所谓价值不过是每个参与者根据自己对市场不完全认识而形成的信念,在头脑中形成的观点
难道价值观真的没有优劣之分吗?毕竟巴菲特通过其独特的价值观创造出庞大的利润。如果价值观绝对没有优劣之分,那么基本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价值观存在绝对正确的标准,那么基本分析就能必然的预知未来。有时我在想,是巴菲特的价值观最终战胜了资本市场,还是资本市场的现实迎合了巴菲特的价值观。为什么巴菲特出现在美国,而不是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假设在大牛市中,某交易者使用一种"独特"的交易策略,每当价格从高点下跌 10%就买入。结果震荡中的牛市总是迎合这个交易者的交易策略,而使其获利丰厚。这样一来,与其说是这个交易者的交易策略战胜了市场,不如说是市场迎合了这个交易者的交易策略。也许在巴西、墨西哥、日本,都存在着同巴菲特做着同样事情的交易者,可他们不但没有脱颖而出,反而亏损累累
如果说巴菲特能够必然的战胜市场,我觉得有些牵强;但如果说巴菲特的成绩完全来自于偶然,我同样也觉得牵强。毕竟巴菲特的庞大利润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妥协一下,没有绝对正确的价值观;但可能存在具有优势的价值观。而这种具有优势的价值观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也不是事先可知的
# 价值投资不等于"占便宜"
- 价值投资不是买入好的股票,甚至不是买入将会变好的股票,而是应该买入比大众预期更好的股票。——金融帝国
- 如果你无法获得大众无法得知的信息,同时又没有与众不同的价值观,那么基本分析对于你来说将永远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金融帝国
- 单凭市盈率高低,无法判断到底应该买入或卖出股票。在多数情况下,一档股票不会因市盈率很低,即大幅涨升,不要只因为市盈率看起来很划算,即买入一档股票。一档股票之所以看起来便宜,时常有他的道理。——奥尼尔
上一节我们探讨了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由此想到: 所谓价值投资比拼的并不是股票的价值,而是参与者的价值观。前面我已经说了,价值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里,而且可以是因人而异的。但这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价值似乎不同,在市场上似乎还存在一种"市场公认"的价值。往往"市场公认"价值,通常都是与价格呈现背离状态的
通常"市场公认"价值包括股票的业绩报告、主流市场评论观点等等。似乎这时每股收益等基本面数据已经成为了不受观察着角度不同而不同的绝对数据。而市场权威研发机构之间的观点也通常是相互受到影响,并且融合成一种市场主流预期
很多交易者就在这里陷入了一个严重的误区!当市场价格远低于"市场公认"价值的时候,那种符合本能的"占便宜"的念头就油然而生。更可笑的是,还美其名曰价值投资。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基本分析大师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那么,请看看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基本分析大师的投资案例吧
彼得•林奇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基本分析大师。他分散投资的风格有些独树一帜,他在其职业生涯之中,轮番持有过 1400 多只股票,远远超过同一时期的巴菲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将旗下麦哲伦基金 5%(这是证监会所允许的最大持股比例)的资产。按照林奇的说法,如果法律允许的话。他会把基金资产的 10%到 20%全投入进去。大家知道林奇罕见的重仓行为买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股票吗?那是一个持续低迷的汽车行业中,一只濒临破产的股票——克莱斯勒!最终管理巨子卡特让克莱斯勒起死回生,而林奇先生在克莱斯勒上投资获得了 50 多倍的投资收益
20 世纪 60 年代初,巴菲特所做的一个重大决策,便是大力投资美国运通公司。在该公司爆出"安东尼•迪•安杰里斯色拉油丑闻"时,产生了数十亿美元损失的责任。这次危机的爆发有可能卷走全部的股东权益,使公司的净资产变成负值。而巴菲特将巴菲特合伙公司 40%的净资产、价值约 1300 万美元投资于美国运通公司,买下了美国运通公司 5%的股份。如此一来,巴菲特打破了他在一次性投资中使用其合伙公司资金不超过 25%这一原则,据说巴菲特合伙公司卖掉这些股票净赚 2000 万美元的利润。我记得,巴菲特曾经戏称: "如果有什么好消息不必对我讲,但如果有什么坏消息请一定要告诉我。"
我想告诉大家,一只股票正在下跌并不可怕,但如果市场上没有人知道该股为什么下跌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无论是巴菲特还是林奇,他们买入的股票是经过大幅下跌的股票。但请注意,市场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些股票为什么而下 跌!几年后我听到一个故事,一位老大爷在达尔曼跌到 6 元附近时,用全部几十万的资金买入了这只业绩优良并且跌破净资产的股票。这让我想起经常在马路上出现的一幕,一些外地人拿着一部崭新的价值 2000 元的手机,向路人以 200 元的价格出售。不知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后会作何感想呢?是认为这种事情不符合常理而肯定是一个骗局,还是认为这正是占这个傻子便宜的好时候呢?
请记住!价值投资根本不是一种投资理念,而是一种投资能力。基本分析大师能够大获全胜并非因为价值的优势,而是因为价值观的优势。我的意思是说,基本分析大师必然是那些价值观不同于"市场公认"价值的交易者。如果你的价值观与"市场公认"价值并没有任何不同的话,那么千万不要自欺欺人的去进行什么所谓的价值投资
# 基本分析与自欺欺人
- 对于大多数的股民而言,只有亏损的股票才会进行长期投资。 ——金融帝国
- 如果你找到的所有原因都能指向同一个结论的话,那么这通常说明你已经失去了客观。 ——金融帝国
在我看来,善于进行基本分析的交易者,通常都是敢于为单一理由而下注的人。某香港人看到中国报纸关于越南问题的报道中出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标题后,预期中越战争的爆发而大量买入黄金;巴菲特考虑到运通仍旧垄断全国旅行支票业务,而大量吃进该股……,道理很简单,也许你确实能够找到了一个被市场暂时忽略的重要因素,但如果说你找到了 N 个被市场所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显得有些天方夜谭了!
# 基本分析更适合谁?
- 对于分析方法而言,并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是否适合你? ——金融帝国
- 投资想赚大钱,必须有耐性。换句话说,预测股价会达到什么水准,往往比预测多久才会到达那种水平容易。 ——费雪
在我看来,所有能够被运用于交易的方法都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我们把交易的方法看作为砖块的话,那么你建立起来的系统大厦的好坏并不取决于砖块,而是取决于砖块的组合。那么,本节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样的交易者更适合使用基本分析
从国外的基金业来看,资金量越大的交易者越重视基本分析;操作周期越长的交易者越重视基本分析;基本分析大师通常产生于股市而不是期货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资金量的大小与操作周期的长短也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很难想象用几百个亿的资金,在市场中玩抢帽子的游戏。越大的资金量,在市场中翻身所需要的波动幅度也就越大,并且市场波动幅度又同持有时间成正比的。在期货市场由于保证金制度和合约有效期的问题,使得基本分析大师很难施展拳脚
# 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兼容性
# 消息面与未来走势
# 08 年业绩仍将是主线
从宏观上来说, 业绩好的股票通常是价格高的股票, 但并不等于是未来会上涨的股票。 ——金融帝国
我承认, 对于股票未来的业绩如何, 我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所谓以业绩为主线, 是指以当时业绩优良的股票为主线。有一点我要说明, "绩优股"与"绩差股"只不过是一种按照业绩好坏的分类。他们同"大盘股"与"小盘股"的分类一样, 从宏观上来看对未来走势并没有任何的指引作用。能够左右未来走势的是未来的(超出预期的)业绩。我的意思是说, 市场在某一阶段绩优股会表现出众, 而另一段时间绩差股又会表现喜人
# 第四章 技术分析
# 技术分析的基石
技术分析是从市场的真实走势入手, 而对未来的走势进行一定程度的研判。如果说, 价格是由众多原因影响后形成的结果。那么基本分析就是用现在的原因, 推导未来的原因, 从而推导出未来的结果;而技术分析则是用现在的结果推导未来的结果。似乎, 技术分析来的更直接一些。下面, 我们先来看看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
第一, 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确切的说, 这个假设是不完全正确的。按照"冰山原理"的说法, 能够影响到市场的信息是无限的, 那么无限的信息又如何被唯一、并且真实的价格所包容呢?被(全部参与者)市场考虑到的信息是有限的, 而未被市场考虑到的信息是无限的。那么应该是, 市场行为涵盖了被全部交易者考虑到的一切信息。按照"巨变效应"中的说法, 信息是可以被封存起来的。也就是说, 一则消息当时并没有被市场所全部反映, 而是被市场封存起来。当达到临界状态后, 这种被封存的因素又会被快速释放
第二, 价格呈趋势运行。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过去两年上证指数从 998 点上涨至 4336 点, 这种现象很难用漫步随机来解释。如果真的是每天抛一次硬币, 然后根据正反面来绘制一种图形的话, 那么可能一万年也无法绘制出类似股市走势的图形来。期货市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套期保值者提供场所。如果商品价格不存在大幅度的趋势波动, 那么期货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 价格呈趋势运行都是无懈可击的
第三, 历史会重演。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 所以历史和未来也不会绝对的相同。但是人性是相同的, 同时又是很难改变的。如果说市场是人性的一面镜子的话, 那么历史与未来会有某些趋同性, 就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奇怪。无论是荷兰郁金香狂潮、还是英国南海泡沫、或者是美国佛罗里达泡沫, 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人性的轨迹。已有的事, 后必再有;已行的事, 后必再行。日光之下, 并无新事。也许事务的表面在不断的变化, 但是通常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改变的
# 技术指标
# 形态指标
# K 线分析
# 缺口理论
# 波浪理论
# 江恩理论
在应对无参数的市场时, 我采用的是有参数的趋势跟踪系统。我很肯定这并非最好的方法, 也许最好的方法是由这三大理论设计出的基于"形态"与"时空关系"而产生的无参数系统。——金融帝国
江恩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在看似无序的市场中建立严格的交易秩序。请注意, 是交易秩序而不是行情预测。江恩理论的技术分析方法, 把价格与时间巧妙的加以结合乃是独一无二的。下面我就粗略的谈一下, 我眼中的江恩理论